诗词
青山长作冷眉横
白雪难随俗心改
李
佳
杰
儒学院2019级硕士生李佳杰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登台亮相,向观众展示了山大学子的风采。近日,李佳杰同学拨冗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为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Q1:请师兄做一下自我介绍。
我叫李佳杰,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年来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导师是杜泽逊老师。
Q2:师兄当初为什么选择到山大来读研究生?
主要原因是山东大学的文献学专业非常好,其实我在大三之前一直想要读古代文学,但是大三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觉得自己现阶段可能还不适合学古代文学,在学习古代文学之前需要有一个比较扎实的文献学基础,就想最好能够先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夯实自己的底子。我当时关注了几个文献学专业比较好的学校,如山大、南大、南师、北大,在收到山大的面试通知后,我就决定来山大试一下,当时报考的老师就是杜老师,后面也很幸运地被录取了,我也就来到了山大,开启了我在山大的研究生生活。
Q3:师兄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什么学习建议给师弟师妹们吗?
简单谈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吧。目录、版本、校勘可以说是我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工具,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之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实践。
这就要提到杜老师之前给我们说的一个方法:做学问要有两条腿,一条是目录版本校勘,这是我们文献学的看家本领。另一条是找到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比如说你对经学很感兴趣,你就选经学的某本书,研究它的时候使用目录版本学的方法。因为经学是拆散到各个学科里去了的,用文献学的方法研究经学,跟用哲学方法、文学方法、史学方法研究经学的区别,就在于工具的不同,要有我们文献学的特色。这是杜老师给我们说的重要的一点。
还有一点是蒋维崧先生当年给杜老师说的。当年蒋先生住院,杜老师去看望,谈到现在的人琐事很多,没时间看书,做不到像蒋先生那辈人那样博学,那样扎实,该怎么办呢?蒋先生呵呵一笑,说:“精他一两部,其他学会查”。“精他一两部”就是要有一两本你特别熟悉的书,这里的书必须是元典,一本好的元典,其相关领域的著作会很多,以它为基点,会旁射到很多很多的书,通过把这一本书弄清楚,在这个领域内至少可以成为一名博学之士。“学会查”实际上就是我们目录学的办法,比如你把《书目答问》、《四库总目》之类的书籍都看过一遍,你就会知道哪些书比较重要,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通过目录学的方法去找书,这就是“精他一两部,其他学会查”。
Q4:师兄在跟杜老师和其他老师相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或对你影响重大的事情?
首先谈谈我的导师杜老师。因为我们在校经处工作,校经处就是类似于大家庭一样的存在,杜老师在院长事务没那么忙的时候,是经常来校经处坐着的,我们可以在校经处向老师请教问题,有时候老师兴致来了,还会随机给我们讲上一段。我研一的时候,杜老师还经常和我们一起吃晚饭,吃完饭会带我们几个同学在校园里到处逛逛,程老师(师母)也经常给我们带一些好吃的东西,就日常生活来说,杜老师和程老师就像我们的大家长一样,他们对学生的关怀,是真正体现在生活之中的。
来山大之前,我看过很多与杜老师有关的报道,都谈到杜老师对学生有多么好,无论多么忙,只要学生有需要的话,老师就会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我记得有一次问杜老师问题,老师说边走边谈,我们就绕着体育场走了十几圈,当时气温挺低的,风还有点大,我就很不好意思,想着要不先回去吧,别让老师受了寒,但杜老师丝毫不在意,一直讲到我明白为止。某次我要去重庆图书馆查资料,只是向杜老师打听渝图查古籍好不好打交道,杜老师直接替我联系了那边的负责人,之后的一切进展都很顺利。杜老师是十分鼓励我们进行学术训练的,当我们想不出合适的题目的时候,杜老师总能根据他对学术前沿的了解以及我们的专业兴趣,为我们提出很多精准的建议,像我的硕士论文题目,就是杜老师手把手地为我规划出来的。从这些事上也可以看出杜老师对学生是非常认真、非常负责的,什么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杜老师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除了我导师,王承略老师、刘心明老师以及何朝晖老师也令我十分钦佩,王老师和刘老师都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不仅学问好,还特别有生活情趣,在他们的身上带着一种士大夫的风采,这种“少年意气”真的令人非常心向往之。何老师学力深厚,教学方式新颖,指导学生也非常认真,在上他的两门与书籍史有关的选修课时,我受益匪浅。此外,像江曦老师、周纪文老师、赵睿才老师等老师,我或是亲蒙其教诲,或是耳闻其风采,都深感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对工作的负责。总的来说,儒院的老师都是非常有人文关怀、对学生非常好的,真的很温暖。
Q5:师兄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对诗歌有所“偏爱”的?
最开始接触诗歌,其实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从学前班开始的,以半情愿半不情愿的态度背诗,那个时候还谈不上喜欢。转机的出现大概是在我初一的时候,我们当时的语文老师有一个习惯,就是让我们每周写两篇随笔,鼓励我们写各种体裁,有一次我写了一首打油诗,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评价,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鼓励,从此就进入了一种“一发不可收”的状态,开始喜欢读诗、写诗、看诗。当时的环境,包括一直到高中,其实都处于一种很“闭塞”的状态,手机电脑不能经常接触到,另外由于学业压力,也不允许过多地将精力花在看课外书上,只能是手头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像音韵、格律、平仄,都是进入到大学后才开始体系而规范地进行学习,自己对诗歌的喜爱和感悟也随着知识的增长“更上一层楼”。
Q6:师兄有什么特别喜欢的诗歌风格或诗人吗?
我最喜欢杜甫,杜甫的诗在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且他是一个真正拥有儒家情怀、关爱民生、在人格上非常伟大的诗人,在人格思想上的认同和在艺术形式上的钦佩,都使得杜甫成为我最喜欢的诗人。
我第二喜欢的是苏轼,喜欢苏轼有一部分是老乡加成,小时候妈妈带我去成都,需要在眉山转车,妈妈说带我去看三苏祠。我当时还不知道“三苏”是谁,进去之后听了讲解员的讲解,才发现原来我家乡还出过这么了不起的人啊!人总是会对自己故乡的人物很有亲切感,这也就使得我在读诗词的时候慢慢偏向苏东坡一些,而且苏轼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人们人格上的鼓励,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最近比较喜欢的诗人是龚自珍,我们认识龚自珍一般都是从他的《己亥杂诗》开始的,读这些诗会觉得,这是一个愤世嫉俗、沉郁顿挫的人物,但其实龚自珍的诗确实有着非常杰出的艺术成就,某种程度上来说,晚清的诗坛受到了龚自珍的很大影响。
Q7:现在的“国学热”、“诗词热”使得更多的爱好者想去读诗,但可能有人会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去体会诗中真意,对于怎么读诗,师兄有什么建议吗?
文史专业的人要打一些文献学的基础,读诗时不能只关注诗歌本身,还要了解很多相关的东西,因为中国古代的诗歌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还承载了很多诗歌之外的内容,我们还应该去了解一些典章制度、名物训诂、社会风俗、历史事件,这些都是可以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的。所以文献学的基础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知道,哪些诗集比较重要,哪个版本比较好,如果想深挖诗歌背后的知识,应该知道需要去看什么参考书,这都是目录学的功夫;诗歌的文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现在流行的版本并不是诗的原貌,而这些字句的差异会对我们的理解与鉴赏造成影响,这又需要版本学和校勘学的知识。
除了文献学的基础,读诗时也得有基本的格律知识。要想掌握格律知识,除了得看点格律概论、懂点音韵学以外,适当的进行诗词创作也是很有必要的。学写诗词,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格律的记忆,也能方便我们从章法、句法等创作层面理解诗人的心态,可谓一举多得。
非文史专业的人首先得选一个合适的读本,现在各种选本大行其道,但是最好的本子的经典性还是没办法颠覆的。我一直觉得最好的诗歌选本,是清朝蘅塘退士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这个本子的好处在于选诗有三百一十一首,体量非常适中,而且诗歌选得好,无论是因为被此本选入而脍炙人口的,还是之前就已经很出名的诗,水平都是很高的。《唐诗三百首》编纂的时候有个很重要的实用目的:应付清朝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四书文和五言八韵诗(试帖诗),这两项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唐诗三百首》中指向性很明确,选的最多的是五言律诗,非常方便初学者学习,对于学诗和写诗都是非常重要的。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也非常不错,他的注释、点评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只是现在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整理本,选的诗也多了些,初学者读起来略显吃力。
Q8:师兄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在当下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这个节目发挥了一个平台性质的作用,能让很多喜欢诗词的人知道有这么一个节目,会想要到这个节目上去。背记诗词也好,用诗词来答题也好,都可以提升自己的诗词水平,还能在这个平台上认识更多的人,开拓自己的视野。这个节目对于很多诗词爱好者来说,就是梦一样的存在,有了它,就有了学诗的希望,我觉得这是它存在的最大的意义。另外,现在有很多文化类的节目,而《中国诗词大会》规格最高、影响最大,它要起的是一个导向式的作用,所以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Q9:2016年师兄和队友代表本科学校参加了《中华好诗词》,今年又站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有没有新的体会?
参加《中华好诗词》时,我觉得比赛是很单纯的事情,那是我展示自己风采、向大家学习的舞台,要尽力。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参加《中华好诗词》是我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通过这个节目,我认识了一些日后给了我很多帮助的朋友,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上都给了我很多建议和指导。而且参加《中华好诗词》奠定了我以后的方向,最后离场的时候我说过,我对未来的规划,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尽管现在看来好像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但这话确实一直激励着我往前走。
当时的节目嘉宾郦波老师还挺赏识我的,对我多有谬赞,令我非常感念。去年录制《神奇的汉字》时又碰到了郦老师,他说我这四年进步很大,觉得我整个人的状态相当淡定,这就说明这么多年来我的心智在成熟。我觉得自己不能辜负郦老师,不能辜负当时的观众还有当年的自己,不能忘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我觉得参加《中华好诗词》,除了结识新的朋友、坚定自己的信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益处,就是奠定了我诗词储备量的基础。回想起那段天天和队友一起背诗、一起看典故的时光,真的很感激自己的奋斗。
去年能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还要感谢杜老师。收到节目组的通告时,我向杜老师请示,很怕会耽误自己的学习,杜老师就开导我说:“这些时间不影响大局,你会因为缺少了这些时间而成绩变坏吗?我看不见得。这个平台很好,你去了能有很多的收获,难道只是在学校里边,在校经处,才算学习吗?你去那个地方认识很多人,见识很多东西,也算是学习。这对你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机会。”
Q10:师兄的专业是比较传统的,这些节目可能并不是那么严肃,有些人会觉得参加这些节目是不务正业,师兄怎么看待这种声音?
我觉得,这就是个人要走的路径的差异,中文系的学生,好好看书、好好写文章做学问当然很重要,而我们学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想做文化的传承者,总归要把学的东西回馈给大众,大众也有这个渴求。
而且,现在充斥着很多不正确的声音,前不久我发了条微博,内容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名字的读音问题。为什么他的名字会让我们产生疑惑呢,因为他的字没流传下来,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一直被教读岑参(shēn),但我的大学老师告诉我们,应该读参(cān)。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参(cān)有参加、参与、参谋等意思,参(shēn)的话就只有两个意思:人参,天上的星星。那么我们就来想一想,如果你是岑家人,你会用什么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会用药材给孩子取名吗?如果是参(cān)的话,寓意会更丰富一些,更好一些。
第二,岑家是宰相世家,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时候的宰相。名字里带“参”的名人有很多,比如说孔子的徒弟曾参,他的名是可以确定读cān 的,因为他的字传下来了,曾参字子舆,“舆”是车的意思,“参”(cān)通的是马字旁的“骖”,都和车有关。此外,还有汉朝第二位相国曹参,他们都是名字里带“参”而且形象很正面的名人,作为一个宰相世家,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成为贤人,成为大政治家,那就会很自然地想用古代贤人的名字给自己的孩子取名。
第三,我在搜韵网上检索古诗的时候,发现宋代的诗人把岑参的名字拿来做韵脚时,压的全是十三覃韵,那就基本可以确定读作岑参(cān)。
第四,岑参(cān)和他的弟弟岑乘曾经被杜甫写进诗里面,“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参有三的意思,岑参在家里就是排行老三的,他弟弟岑乘排第四,一乘就是四匹马。和马相关,和数字相关,说明就是读参(cān)。
一直到清代,人们都是读岑参(cān),觉得这是没什么好讨论的问题,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个东西反而出错了,而且还错了这么久,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容易被大家忽略。
我觉得学文史相关专业的人,都应该有一点自觉性,哪怕你不从事向大众进行教育的职业,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成为不正确知识的传递者。所以说,对于参加文化类节目,我的观点就是:第一,不要拿节目作为自己谋利的方式和噱头。第二,说什么东西都应该有理有据,要坚定,就像岑参这个例子,该读“cān”就读“cān”,要有自己的坚持。第三,去参加节目的话要把自己的心态摆正,不要过于计较比赛的输赢,应该抱着结识更多朋友的目的而去,君子以文会友,结识更多的朋友,开拓自己的视野,才是最重要的。
Q11:我们都知道师兄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请问您有着意培养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吗?
多才多艺实不敢当,不过爱好倒挺多。我三岁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夸奖了我的动手能力,母亲就送我去学了画画,这大概是我较为完整和专业的兴趣培养,前后学了大概有九年的时间。初中的时候,因为一次校园文化节选主持人的契机,母亲又支持我去学习了播音主持,高中毕业也学过一段时间的书法,有时也会出于兴趣自己练练唱歌。
家人在兴趣拓展上确实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回想这些兴趣爱好,大都没能坚持到现在,但是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再美化一点儿,也就是所谓的融入生命吧。
Q12:当今的很多文化类节目都融入了一些娱乐性甚至选秀性质,有些人对于文化节目的走向会觉得有些迷茫,尤其是专业相关的同学会产生一些失落感,师兄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电视节目作为大众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有其规律和特色。在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百家讲坛》初办的时候,是希望把象牙塔里的知识真正讲给大众的,因此请了很多生物、化学相关的专家学者来授课,但播出后收视率并不理想。导演组考虑到专业壁垒和中华民族对于历史、文化的好奇与兴趣,对节目进行了改版和调整,有意地向文史方面倾斜,才一步步打造出了今天这样一档脍炙人口的节目。
从中我们能看出,一定的娱乐色彩会使文化类节目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我们也不应该过于苛责这些节目,它也不应该是一个端着架子、高台教化的老夫子形象。相反,它应当承担起在文化方面的宣传、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在这里,我也可以分享一下我对于《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华好诗词》两档节目的一点个人体会。《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面向全国观众的节目,可能它的题目较为基础,但正是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观众感到十分亲切。它把诗词和游戏相结合,使那些原本对诗词没那么大兴趣的朋友换个角度看诗词,不再感到枯燥,也更容易接受,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相信通过这个契机喜欢上诗词,甚至能对诗词有更深爱好和研究的观众回过头来看这个节目,应该也是充满了感激的。与之相对,《中华好诗词》是一个更多面向诗词爱好者的节目,也会有一些较为生僻的题目,它可能会让爱好者更加过瘾,但相对来说,受众就窄了些。
莫砺锋教授来山大讲座时提过一个观点,即喜欢读书、培养读书兴趣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当一个读者能通过读书的行为产生读书的爱好,他的阅读自然会由简单的书转向深奥的书,由普通的书转向更高质量的书。这是读书的魅力,也是文化类节目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
Q13:师兄还有什么总结或寄语想分享给我们吗?
我想分享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陈正宏教授的一副对联:
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
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时时审视自己,思考自己想要去做什么,应该去做什么。同时,我们文史专业的同学更应该不忘初心,不论以后从事的是直接把所学知识回馈给大众的职业,还是和所学专业可能不那么密切的职业,都应该要有自己的一份坚持,要有一份文化责任感。这份坚持和责任感把我们带到此处,也会指引我们该去向何方。
在《中国诗词大会》“助力千人团”环节中,
李佳杰用诗词祝福参加冬奥会的冰雪运动员。
下为李佳杰同学诗作,邀君共赏。
廿一岁自寿
落拓书林载笔行,遥天复见秤星生。
题笺婉婉俱无影,弹铗乌乌略有声。
白雪难随俗心改,青山长作冷眉横。
樽前懒话穷通事,永夜熏香祝太清。
泸沽湖夜宿
日落群峰暗翠屏,隔波灯火乍荧荧。
车归林外犬如豹,气冷春初月似星。
穷巷何人频击柝,空庭几树偶摇铃。
时平歌舞须重整,万炬朝天照百灵。
寄友人
今夕峨眉月,寄君知未知。
萧然湖海梦,清绝鹡鸰诗。
鼎沸忧中土,樽空异旧时。
深居各珍重,冷色上梅枝。
八月初九夜游大明湖
罢饮胸襟阔,悠然接水光。
灯明斗红紫,荷老变苍黄。
柳畔千舟寂,风前一笛凉。
还当三五夜,重与步回廊。
庚子中秋二首
断续歌随断续风,黑云偏爱蔽晴空。
终然捧出团圞月,朗朗直临沧海东。
风簸浪淘不自由,几回客里度中秋。
兹邦信美诸亲健,莫学仲宣徒倚楼。
内容均来自受访者
整 理:户梦圆
葛旭莹
朱世尧
统 稿:张 翼
图 片:李佳杰
编 辑:葛旭莹
审 校:朱世尧
责任编辑:张笑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