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奇胜
在那硝烟战火弥漫的年代里,他不仅是一位擅长于吟诗作赋的诗人,还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武官,曾经两次出塞参与作战,守护边疆的安宁,得到那里的一方百姓爱戴和拥护。他就是唐朝著名的诗人琴参,并与高适齐名,史上称“高岑”。
岑参镇守边塞图片
岑参在镇守边关要塞的几年间里,对于他的一生来说,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当年西域的(是现今的新疆)边塞条件非常的恶劣,而且十分的荒凉。
望着远处的塞外,白茫茫的一片雪地。此时唯独能陪伴着他的是一壶酒,一支笔墨,还有一盏灯,就在这样寒冷的夜间里,北风呼呼地不停响着,孤单的营房里,独自他一个人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饮酒至半酣醉时,便长吁短叹的大笑,且吟诗作赋一番。不知不觉地,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夜里,熬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时光。
在这一段的时光里,他创作了大量的七言歌行长诗,其主要是描写军旅生活,塞外西域的文化风俗,独特的塞外风景,真正体验到边疆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为他后来诗歌创作提供了生活来源和土壤,也开阔他的视野,丰富了生活的阅历和想象力。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歌题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有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就是他对塞外的真实感受和写照。
岑参饮酒作诗图片
但是想要从岑参写诗这方面去考究,还得从他少年时代经历和磨难说起吧。童年时期,岑参便丧失了父亲,与母亲和哥哥相依为命,早年饱尝着人世间的冷暖,历尽了艰辛坎坷的生活。随后,他又跟着兄长读历代史纪书籍,还专研阅读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如:竹林七贤、其中有阮籍与嵇康的散文都是非常突出和成就的,它是魏晋散文的代表。阮的散文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嵇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名篇,最终成了一个博览群书的读书人。
岑参30岁的那一年,正是天宝三载(即744年)赴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及第,后被录为率府兵曹参军。于是在兴奋之余,他挥笔写下这样的一首诗《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此外,他还写一首诗《感旧赋》文章,记录下自己的早年经历,现摘录其中一段,以供读者欣赏奇文:
“参,相门子。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尝自谓曰,云霄坐致,青紫俯拾。金尽裘敝,蹇而无成,岂命之过欤?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江陵公为中书令,辅太宗。邓国公为文昌右相,辅高宗。汝南公为侍中,辅睿宗。相承宠光,继出辅弼。《易》曰:“物不可以终泰,故受之以否。”逮乎武后临朝,邓国公由是得罪,先天中汝南公又得罪,朱轮翠毂,如梦中矣。今王道休明,噫,世业沦替,犹钦若前德,将施于后人。参年三十,未及一命。昔一何荣矣,今一何悴矣。直念昔者为赋云。”
岑参中进士及第兴奋之余,饮酒作诗的情景图片
根据当年的有关史料记载:天宝四载(745年)初春的一天早上,岑参从长安出发,沿京洛大道东进,在孟津渡过黄河,到达河溯之地,寻找陶处士;然后向东北抵达新乡县,拜访县尉王釜。之后,他再次经过相州转至邺城,接着再抵达了邯郸,途中经过清河县至冀州,又由冀州向北达到瀛洲,向西北而行到达安喜县,拜访了三叔父岑棓,在那里居住一段最快乐的人生时光了。此时,正是琴参与三叔父谈论诗赋,讨论国家大事,以及今后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恰好是那一年的夏末初秋时节,到处都是秋天一片的美丽景色。岑参开始南返,先是到达井陉,后又去拜访李道士;再到黄河边的黎阳县,渡河到南岸的白马渡,然后向东南直抵颍阳度岁,半隐居山林的生活。
五年的光景,转眼即逝。此时,岑参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掌书记,跟随着出征。一路上,经过酒泉、玉门关、敦煌、莫贺延碛,走上了出塞从军之路。这次远赴西域,他希望自己能像汉代的班超一样实现抱负,但不久便匆匆忙忙返回西安了,这一次让他觉得非常地遗憾和可惜,没有实现自己从军的梦想,就这么返回了,但是他又不得不听从朝廷的命令。然而在边关要塞的这一段经历和锻炼,给予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深沉地依恋着那一片塞外的广阔西域疆土。
那一年初春,正是天宝十三载(即公元754年),北国风光依然是一片白茫茫的,皑皑的大雪,寒冷刺骨的冰天雪地。此刻,岑参又迎来了一次机遇,再度随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去往边陲。这是他的第二次出塞了,比起前一次要有经验和见识,而且已经丰富了自己不少的生活阅历,真是大开的眼界,祖国的西域河山,真的是太美了。
这是他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情,遇到第一位伯乐的上司。因此,岑参才得以监察御史充安西判官,之后晋升任为伊西北庭支度副使。但是,此时的唐朝已经由盛转变衰弱了,他一心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可是这一切的美梦和理想,最终在顷刻之间转化成为泡沫破灭了。
岑参审阅公文图片
接着下来的是最为险恶的一幕事情发生了,在唐朝内部里出现了权力争斗和政变,使得国家变成了一片混乱,民不聊生,后来史称之“安史之乱”。时间是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兼任范阳(今北京)、平卢(今辽宁朝阳)、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拥兵18万的边将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反唐。那一年十二月的冬天,安禄山将军率兵从灵昌(滑县境)渡过黄河,占领荥阳,随后攻占洛阳。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皇帝,年号“大燕”。
这一年七月的炎热盛夏时,唐玄宗皇帝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逐命哥舒翰出兵收复洛阳。结果,在半途中遭到安禄山的伏击,最终导致全军覆没,潼关的大门失守。此刻,唐玄宗李隆基听闻讯后,立即携带少数宫眷和近臣仓皇逃窜到蜀,留下太子李亨拾残局,自奔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被称为唐肃宗。
公元756年的年底,安西、北庭主帅封常清班师回朝时,向唐玄宗自请御贼,唐玄宗遂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封常清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但是士兵们在未经操练,就仓促应战,结果连连挫折和战败,便返回成都。后来,被唐玄宗遣监军边令诚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将军,他们是岑参知遇之恩的人,却是在一夜之间被杀,这突如其来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因此,他心情格外地沉重、难受。
由于,岑参是两位上司的部下,一度受到牵连调查。于是在永泰元年(765年),岑参转任库部郎中,同年十一月,岑参被贬为嘉州刺史,与少尹成贲一同自长安前往成都。又过一个多月后,二人行至梁州(今陕西汉中市),然而因成都政局纷乱被滞留此地。
大历元年(766年)二月初春,杜鸿渐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便表荐岑参为职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岑参遂入其幕府。然而,在这一年的初夏,岑参自从梁州(今陕西汉中市)前往利州益昌(今四川广元市)与杜鸿渐会合,又于四月才到达利州益昌(今四川广元市),六月入剑门关,七月末才终于了抵达成都。
岑参骑战马一路行走,抵达成都图片
此时,已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的盛夏,岑参又匆忙地赴嘉州任刺史。于是,他在成都提笔写下了《招蜀客归》(《招北客文》)的一篇有名诗文。
接着在大历768年夏秋之交时,岑参再次被贬官到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东归,到达戎州(今四川宜宾市)时受亡命之徒所阻,而无法继续沿着水路东归,滞留沪口,后自陆路北归抵达成都,终于才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却没等着他安稳的生活。
时光就很快过去了,转眼间就到了第二年(即是公元769年)的初秋时节,岁月真是不饶人啊!此时,正是岑参在官场最落魄的一年了,仿佛他就像秋风似的落叶一样,凉飕飕地飘落在地面上,凋谢了。然而,官场的失意沉重地打击着他,使得这样的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寒冬的冷风中病倒下了,这一病就再也起不来。
纪念岑参的铜像
就在这一年的腊月三十日,年底的最后一天夜晚十时,岑参病逝在成都屋舍房间里,终于结束了他这一生的生命,享年恰好是52岁。(黄奇胜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