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岑参生平 > 诗歌成就

汉语言本科期末复习、考研-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唐

时间:2022-12-12 21:51:30 诗歌成就 我要投稿

还在为找不到古代文学史的相关笔记资料而担心吗?本篇适用于古代文学史,有学习相关内容却无相应整理、无相关学习经历准备考研的学生,对先秦至汉代重要内容进行了一次梳理,内容较为概括,适合打基础或者背记,推荐结合网课、书籍同步阅读。(后续将持续更新古代文学史的其他部分笔记和汉语言其他课程笔记,都是我自己上课根据老师所讲和书中一起归纳的哦!)本章内容较多,评论我可活得原文件哦!

魏晋南北朝文学

什么是文学自觉,谁提的?

鲁迅。

所谓自觉就是说人们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相当的认识和把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驾驭文学创作的规律,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状态。文学开始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功利目的转为非功利的审美欣赏的艺术形式。

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对文学的重视和发展。

2.文学理论的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论著。《文赋》,陆机所作,全文用赋体写成,《文赋》以艺术构思为中心,较为细致地分析了文学的创作过程,涉及到文学与现实关系,文体风格,感兴活动文学的社会功用等许多的重要文学理论问题。《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它以卓越的识见,详审的论述,完整的系统,精美的笔调,构成一部宏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诗品》评论汉至梁代作家的五言诗,按成就分别列为上、中、下三品。言简意赅,极有见地为后世诗话之祖。

3.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曹丕的《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谋尚实、诗赋欲丽

4.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人“绮靡”就已经是审美追求了;南朝,四声的发现,讲究用事与对偶,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文心雕龙》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等,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世说新语》品评人物常见的审美概念有:清、神、朗﹑率、达﹑雅﹑通、简﹑真﹑畅→俊、旷、远﹑高·深﹑虚﹑逸、超等。

建安文学

曹植《白马篇》诗歌内容艺术分析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内容赏析

第一层(开篇2句)∶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代和烘托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弓人,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第二层("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不凡的来历和超群的武艺,为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第三层(“边城多警急”以下6句)∶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1、从结构上讲,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2、从内容上讲,把人物放在了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

第四层(最后8句)∶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祟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

艺术分析

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在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铺陈笔法的运用。“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对诗歌的贡献

发展了五言诗。

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操:代表作品《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诗歌: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现存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往往以旧题表现新的内容,有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情感深沉,风格苍凉悲壮。

散文:多切政事,清峻通脱。

曹丕:《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论著。

《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发展和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影响。

曹丕在位期间,命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启了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

建安风骨形成原因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年~220年),是三国鼎盛时期的前夕。建安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涌现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建安时期的文人,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包括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禹、应扬、刘祯)以及杨修等人组成。生活的动荡,导致他们更能够切身感受当时的生活艰辛。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更加真实的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更加直接的剖析内心的情怀。文学作品风格也因此而更加慷慨悲壮、遒劲刚健,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建安风骨”的产生原因政治动荡的产物。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群雄割据,各诸侯间经常发起战争,东汉统一局面已经支离破碎。文人们生活在这个时期,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困扰,造成社会的凋零残破。文人们亲身经历、感触颇深,包含深刻的感情,抒发爱国救国之情。在这样的时局下,当时具有一定势力的曹操,在用人方面“兼收并“爱才惜才”,使得很多文人聚集到曹操麾下。由于志趣相投,且曹操父子在文学造诣颇高,这些文人们唯曹氏父子马首是瞻,成为一个文学集团。这些政治背景对“建安风骨”的形成有促进的作用。诗歌发展的产物。建安的文人们所创造的作品多为五言诗。五言诗短小精悍、铿锵有力,正是“风骨”的特征之一。汉朝时期,古典诗歌一路发展,主要以《汉乐府》为主。尤其是东汉灵帝之后,由于东汉的经济开始衰败、政治开始诡异多变,儒家的思想体系开始分崩离析,此时,内容充实、短小精悍的小赋得到飞快的发展。文学语言的产物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鲜明的语言特色。诗歌语言接近口语,朗朗上口、自然流利、语法灵活。在句式上,简短精炼,干脆纯净,不管是咏物还是言志,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曹操的作品更加接近汉代的朴素之美,而曹丕的作品则更加的唯美,“哀而不伤”。建安文学的这种语言特点与建安文人们认真研习乐府诗歌具有一定的关系,建安诗歌在语言特色上,吸收了汉乐府的朴素清新,又不断发展,注重“诗赋欲丽”。这种文学的语言特色,是“建安风骨”产生的原因之一。

魏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思想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后期走向归隐。

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思想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崇尚自然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一百二十五首,文七篇,辞赋二篇·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咏荆轲》均是其中的代表作。

"玄心"—玄远之心性

"玄心"—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福祸成败及生死存亡置之度外,超越自我而达到无我的人生境界。

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心远∶一篇之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真意∶一篇之髓。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心若不远,则难得真意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歌以田园、咏史咏怀两类作为代表,其中,田园诗的价值最大。陶诗的艺术特点,网大致可有以下几方面: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苏轼说他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朱熹说他的诗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2、情、景、理的统一

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奇趣。”

方东树《昭味詹言》中说:“陶公不烦绳削,谢则全由绳削,一天事,一人功也。”

3、豪迈雄健:诗风的另一侧面

1935年,朱光潜先生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中论及艺术境界时说:“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象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南北朝时期文学的民歌风格艺术特点

乐府民歌:《西州曲》和《木兰诗》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唐代文学

唐诗的分期发展(四个时期)四唐说有无道理

初唐文学 四杰哪四个,诗歌代表和特点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诗歌代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杨、卢、骆不记

特点:四杰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

追求刚健的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诗作有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力量,代表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四杰”的齐名,除了文章的原因外,还有个性的原因。他们的个性都很张扬,行为都比较浪漫,遭遇也都比较悲惨。因为个性张扬,行为浪漫,因而备受时人的诋毁与唾骂,也因遭遇的悲惨,也受到了后人的同情。

陈子昂诗歌理念

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人刚纺,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分析 艺术成就、初唐诗歌发展起到的作用

分析:内容上,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

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集中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层次分析:

(一)写明月初渐高的景象,境界开阔,富有气势。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艳池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震。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二)浩月当空,展开对宇宙与人生的遐想

江天一色无纤生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三)明月西下,抒写游子思妇于明月之夜的相思离别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艺术特点:

1. 构思精巧。

2. 整齐而带有变化的章法。

3. 语言风格既有民歌的清新明朗,又有文人的婉丽华美。

影响:清新悠远的意境诗美追求、浪漫主义。

盛唐诗

山水诗 王维孟浩然诗歌特点(重点结合诗歌分析王维诗画特点)

孟浩然是从初唐到盛唐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诗歌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以及隐士的高雅行经和闲逸情趣。

从大处着笔,描绘河山的壮丽,表现诗人广阔的胸怀和进取精神,气势雄浑,具有阳刚之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从小处用笔,描写幽静之景,清新淡远,别具幽情,流露出隐逸情趣。是其山水诗的代表作,具有阴柔之美。《宿建德江》

田园诗:清新自然,具有生活气息·选择平淡的生活,写得亲切·实在。《过故人庄》

孟浩然作品的艺术特点

1.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把情与景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

2.语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

3.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一种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融为一体的纯美诗境其宁静之美与空明境界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王维的诗歌创作

前期多写政治感遇诗,仕进精神强。《少年行》

前期还有一些边塞诗:境界开阔,感情奔放,充满乐观战斗的豪情。《观猎》、《使至塞上》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隐居终南山﹑罔川别墅时的创作,巧妙地用笔触描写大自然的幽静、秀美,表现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表现盛唐生活恬静安宁的一方面·诗情、画意、禅理熔于一炉。他长期隐居在山水林壑之间,对大自然的观察,加之于他擅长绘画、音乐、书法,对大自多彩、音响有极敏锐地感,用最准确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创造诗的意境,再现大自然的美。(构图、着色·声响)

受佛教思想影响深,诗歌追求一种寂静无人的清幽境界。“诗佛”

王维诗画特点:诗中有画。

1、把绘画的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中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

《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3、善于给画面设色敷彩

《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积雨辋川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

一是都曾厕身戎幕,

二是都以边塞诗为代表,

三是都以“风骨”著称,

四是都擅长歌行体。

不同

⑴从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诗,但高适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岑参的边塞诗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绘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⑵从风格上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悲壮,但高适以描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岑参的诗歌以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

⑶从抒情方式来说,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⑷从语言方面说,高适尚质朴,不追求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岑参尚奇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动人。

⑸从形式上来说,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严整,对仗工稳;岑诗奔放,句式长短错综。

⑹从创作方法上来说,高适多用写实手法,岑参近乎浪漫主义。

两个人各具特色。就诗歌的思想价值而言,大抵高适胜于岑参;

而从艺术上看,则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个性方面

王昌龄代表作《出塞》(秦时明月)

李白

杜甫

另附

中唐(了解)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苦吟诗人:在晚唐社会与文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

晚唐诗歌

杜牧咏史诗

 杜牧的咏史诗数量比较多,而且大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其咏史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 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朝政得失

  诗人常常多愁善感,在登临古迹时,免不了会把今昔进行一番对比,抒发个人的感慨,表达一个文人对事物的看法。杜牧也不例外。如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扬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全诗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诗中的秦淮河两岸曾经是很有名的繁华地带,这里酒家林立,有钱人在此过着花天酒地、笙歌艳舞的生活。诗人路过此地,泊舟岸边,亲眼见到两岸的灯红酒绿,亲耳听到两岸的淫歌艳舞,触景生情,作诗一首,借古讽今,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上层人物,预示晚唐王朝的末日“计日可待也”。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及诗人的忧愤之情,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

  杜牧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思想中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面对晚唐王朝的现状,他很想挽救,也很愿意出谋划策去拯救国家。但是苦于无人赏识,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因而他的这类怀古咏史诗就表现出了一种涌动不安的情绪。诗中既有深沉而凝重的历史感,又包含激情,诗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抒发着自己的政治抱负。   《题乌江亭》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中的“乌江亭”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然后再图谋发展。可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乌江边。这首诗与李清照的.《乌江》截然不同。在此诗中,诗人杜牧提出了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推想。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可项羽因兵败而自刎,这只能说明项羽的胸怀不够宽广,缺乏大将风度。诗人先对这点进行了批评,然后进一步提出假设,如果当时项羽回到了江东,重整旗鼓,那么几年之后很可能会卷土重来。诗人其实是在批评项羽不善于把握机会,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会用人。在此杜牧强调了兵家不仅要有远见的卓识,而且还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应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还有《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一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即使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之作,也常常融合了他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李商隐诗歌特点

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①构思缜密,情致深蕴。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②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如《安定城楼》,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绪,“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显得既含蓄而又贴切。“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竞未休”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典故的灵活运用比直抒胸臆有更好的效果,诗人通过典故可以表达更多的思想内容,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

  ③锤炼字句,工于造语。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另外,李商隐的诗歌中,在后世有大量精美典雅的名句传世。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等等。

  ④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